“风雪夜里有一顶黑帐篷,孤灯闪烁照亮我的生命,风的声音雪的细语,送我一首歌给我一相梦……”
在川西草原上,让你印象最深的,除了漂亮的野花、雪山、寺庙以外,恐怕要数黑帐篷了。在炉霍宗塔草原的一些牧场上,总还可以见到许多传统的黑帐篷,它们在天高地阔的草原中,在白云深处,有青山绿水环绕,肥草壮牛点缀。
黑帐篷不但构成了牧民们的生活圈子,而且远远望去,如一幅静静的画卷,带来一些令人感动的东西。一顶帐篷一个家,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黑色的帐篷就如这个世界的中心,支撑着这个世界精神的所有方向。

黑帐篷用牦牛毛编织而成,棚顶有随意开闭的长方形天窗,既通风采光,又防雨雪,四周常用草皮或石块垒砌矮墙,以御风寒侵袭。千百年来,因为携带方便,黑帐篷成为藏族牧民流动的家。可以说,许多牧民的一生就是和黑帐篷联系在一起的。从童年到少年到老年,母亲在黑帐篷里生下她,后来黑帐篷又成了她的新房。日子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前进着,黑帐篷成为了一代又一代牧民重要的生活资料。
牧人们选择了最简单的的生活方式,而黑帐篷却给了他们最温馨的家:
帐篷内一张床给了大家安心的落脚点,热气腾腾的酥油茶给风雪中流浪的人最暖的慰藉,深夜里一盏微灯照亮了路人的生命。
帐篷外的围栏草场上低头吃草的黑色牦牛们,它们与黑色的帐篷相互呼应,给宽阔的草原带来了生命力与自然的活力。嘹亮清彻的山歌回荡整个草原,牧人在这里边放牧,边哼歌,悠闲自在,享受“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惬意与快畅。
那向上缓缓的炊烟,淡淡地,从黑帐篷里袅袅升起,召唤虽远却心系家乡的归人。
黑帐篷制作工序
黑帐篷一般需要经过剪毛、梳毛、捻线、卷线、铺线、编织等六道工序而成,主要分为前期准备和后期制作。

▲梳毛

▲捻线

▲卷线

▲编织
前期准备包括:褐子(剪子,捻线,织褐子),绳子(以用途决定粗细平圆)和木材(梁、柱子与木橛)
后期制作包括缝合(因帐篷大小决定工作量,一般由家庭成员自己完成)和穿绳(构建黑帐篷开状的过程,十分重要,一般需要请专门的技术人员完成。)
帐篷选址的要求
搭建帐篷的选址很重要,一般要选水草充盈、易于放牧和生活的地方。同时,选址需要向阳,《西藏家庭四十年变迁》中提到帐篷搭建地,要“东如开放,南如堆积,西如屏障,北如垂帘”,还要“靠山高低适中,正前或左右,有一股清泉流淌”。有谚云:"人合伦理,帐门朝东"。
居住帐篷的禁忌
藏族人们认为,帐篷中有帐篷神、灶神、火神、水神等神灵,因此忌讳在帐篷上晾衣服,尤其是裤子、袜子等。
随着时代的变化,藏族的很多牧区开始选择用更轻便的白色的布制造的帐篷以及外观精美的花帐篷,而这代表游牧文化历史内涵的意义非凡的传统黑帐篷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眼中。
![]()
如今,霍尔那片充满了远古游牧气息的草原上仍然保留了这项原始古老的技艺。不过,它存在的意义已不限于生存的保障,而在于传承的价值,以及更多的是藏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的延续。
![]()
|